近日,貴州省建筑業協會公布了2025年度(第二批)建筑與市政工程綠色施工評價結果,貴州路橋集團承建的孖溫大橋項目和貴平3標、7標、10標、12標獲評省級綠色施工示范工程。

孖溫大橋聚焦打造綠色工程,圍繞項目全過程、全周期保護都柳江生態環境目標,在施工技術措施上,大力推進“四新技術”應用,樁基施工嚴控泥漿處置,運用罐車對泥漿進行集中外運,使用臨時錨固計算設計臨時固結系統、設置循環冷卻水管與0號塊混凝土智能溫控自動監測系統等先進工藝,大幅提升材料利用效率,降低能耗與損耗。在施工環境措施上,嚴格落實施工機械上路清洗、定期灑水進行揚塵管控、線外種樹復綠、邊坡植草、垃圾集中清運、運輸車輛覆蓋等措施,減少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。在施工棄土處置上,將產生的土方用于地方土地整治,改善土地條件并增加種植面積,更好服務鄉村振興大局。

貴平3標項目突破傳統“新建駐地”模式,將項目經理部選址龍里縣落掌小學,通過租賃閑置校舍替代新建,直接節約土地22.26畝;工區駐地優先布局于紅線內或就近區域,與鋼筋棚、拌合站等設施集中建設;施工便道堅持“永臨結合”,節約土地143.946畝,同步實施防護與綠化,實現臨時道路向永久設施延伸。同時,項目綜合利用棄渣,通過技術轉化,將65.4萬立方米棄方全部由路面加工成砂石料,直接節省94.3畝棄渣場用地;毛栗樹隧道開挖產生的61.59萬立方米棄渣,26.42萬立方米加工為機制砂,19.99萬立方米用于洗馬停車區路基填料,突破了“棄渣成山”傳統模式。
貴平7標項目通過資源循環利用和技術創新,積極探索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共進新路徑。在節材方面,隧道中風化頁巖棄渣經“三級篩選”變廢為寶——優質碎石用于隧道襯砌,次級碎石用于墊層回填,殘渣用于路基填筑,累計消納棄渣約10萬方;在節水方面,場站設三級沉淀池,處理后污水循環用于洗車、灑水;在節地方面,踐行“臨建大集中”,核心設施集中布設,紅線外用地選荒地廢地,完工后及時復墾,減少用地50畝。同時,項目拌合站料倉封閉防塵,灑水車、霧炮機常態化抑塵,來料加工場配自動噴淋系統,鋼筋智能加工線集成墩粗、車絲、打磨工序,實現全自動化生產。鋼板焊制可移動泥漿池替代傳統開挖,減少廢土與揚塵;樁基施工應用泥沙分離器,自動化壓干泥漿成渣與清水,泥漿利用率提升40%。

貴平10標項目以“綠色、高效、可持續”為建設主線,引入路基邊坡噴淋與墩柱噴淋養護系統、污水處理系統,大幅降低水資源消耗與施工廢水對外部環境的影響。隧道施工創新應用步履式自動行走掛布臺車,實現施工效率與質量雙提升。秉持“最小干擾、最大恢復”原則,采用隧道“零開挖進洞”工藝及“一坡一方案”定制化邊坡治理,最大限度減少對地形植被的破壞。推進隧道洞渣綜合利用,變廢為寶,降低棄渣量與土地占用;同時集約規劃臨建設施,從源頭控制臨時用地規模。堅持“邊施工、邊恢復”,對路基邊坡、橋梁區域、棄土場及臨時用地及時覆土復綠,快速恢復生態系統功能,降低施工對自然環境的影響。

貴平12標項目駐地選址利用閑置資源,設于原掌布中學;施工中通過優化施工便道設計,實現“永臨結合”;采用灑水車灑水、覆蓋土工網、啟用霧炮機等措施抑制揚塵。建筑垃圾循環利用,路基表土用于綠化,挖方用于填筑。同時,以技術創新驅動綠色施工,智慧梁場整合六大功能區域,采用先進生產線,配套軟硬件設施,接入相關平臺與系統,實現全封閉工廠化施工,提升T梁生產效率與質量,減少人工與資源消耗。針對傳統邊坡養護痛點,研發應用邊坡自動噴淋系統,擺脫對人工與灑水車依賴,保證養護效果,降低成本,助力路基邊坡生態恢復。?